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20070809--中研院「老藥新用」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中研院「老藥新用」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更新日期:2007/08/09 14:59 記者:劉靜瑀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阿茲海默症患者約有7-8萬名。為了治療更多阿茲海默症患者,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中央研究院「老藥新用」,將顆粒生長激素(G-CSF)注射到實驗鼠身上,發現實驗鼠的阿茲海默症症狀有所改善。研究團隊表示,未來不排除把這種可以刺激幹細胞增生的藥物,用於治療骨髓受損病患。

阿茲海默症常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或老年痴呆,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會逐漸喪失記憶並出現語言和情緒上障礙。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中央研究院「老藥新用」,將原本可以讓化療及白血病患者血球增生的顆粒生長激素(G-CSF),注射到試驗老鼠體內,發現可以改善實驗鼠記憶功能喪失問題,成為全球第一個將顆粒生長激素運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團隊,最快3-5年新藥就能上市!

中研院院士沈哲鯤:『它是刺激幹細胞產生,然後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神經細胞,取代已經死掉的神經細胞,這種藥物打到血液裡,刺激幹細胞直接到受損害的地方,所以是非侵入性的幹細胞治療法。』

顆粒生長激素可以刺激幹細胞增生,未來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骨髓受損病患?中研院分子生物所蔡坤哲認為,如果以顆粒生長激素的功能推測,或許未來醫界還會發現,可以適用於更多不同類型的病患上。中研院分子生物所蔡坤哲:『這個就我個人猜測,因為這包含兩個部分,這個藥物處理後可以誘發很多幹細胞,這個藥能不能跑到你要治療的區域,骨髓受損的話,如果他骨髓受損區域,可以釋放一些適當因子,導致血液幹細胞跑到那個地方,這個治療可能可以試試看。』

這項台灣研究成果,不只給阿茲海默症患者新希望,研究報告更在今年六月發表在國際重要醫學期刊上,受到國際矚目。

治癌生長激素 也治失智
更新日期:2007/08/09 16:20 記者: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發現,透過動物實驗證實,目前被廣泛用在癌症治療的顆粒球生長激素,可以通過大腦的血腦屏障,分化成新的腦神經細胞,緩解阿茲海默氏症病情,進而提升飽受病痛折磨患者的生活品質。

這是全球首次以顆粒球生長激素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動物實驗,意義非凡,這些研究成果今年6月已發表在知名的「實驗醫學」期刊,同時受到「科學」雜誌(Science STKE)推薦。中研院分生所博士後研究員蔡坤哲透露,研究團隊將和林口長庚醫院合作進行人體臨床試驗。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文俊表示,最快後年就能運用到臨床治療,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蔡坤哲表示,阿茲海默氏症是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造成腦神經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到目前為止,人類還不太清楚其病因,既無法預防,也無法完全根治,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及控制病情。

近兩年來,分生所研究團隊對老鼠展開動物實驗,注射顆粒球生長激素,結果發現,顆粒球生長激素可以讓帶有標記的造血幹細胞,從骨髓釋放到周邊血液中,游移到大腦受損區域,分化成新的神經細胞,取代受傷死亡的神經細胞。

進一步測試發現,接受治療的老鼠可以在30秒內找到迷宮出口,遠低於治療前的100秒,顯示原本流失的記憶逐漸恢復,已達治療效果。

許文俊說,阿茲海默氏症又名老年失智症或老年癡呆症,平均存活期為7年。蔡坤哲指出,65至74歲老人中,有3%罹患此症。

許文俊說,阿茲海默氏症目前仍以症狀治療為主,好讓家人更容易照顧。治療期間,應控制患者血壓及血糖,並避免他們跌倒導致病情惡化;一旦出現精神症狀,可投藥控制。他相信,透過顆粒球生長激素的治療,雖無法根治阿茲海默氏症,至少可緩解病情。

顆粒球生長激素治失智 老藥新用將人體試驗
更新日期:2007/08/09 20:33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九日電)中央研究院在動物試驗發現,老藥「顆粒球生長激素」可治療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衛生署已許可進行第二期人體試驗,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將收治三十位中到重度的受試病患,預計一年後即可獲知結果。

癌症化療後的病人易併發骨髓抑制情形,「顆粒球生長激素(Granulocyte-colonys timulating factor,簡稱G-CSF)是治療此併發症的老藥,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坤哲等人以老鼠做試驗,發現此藥可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為神經細胞,修補阿茲海默症的腦神經損傷。

由於是老藥新用途,不需要從頭開始做人體試驗,因此衛生署核准長庚醫院逕自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以便了解藥物毒性。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失智症,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文俊指出,不論是「愛憶欣」還是「憶思能」等較新的藥物,都只能讓病情延緩惡化,期望「顆粒球生長激素」發展為非侵入又有效的治療方法。

「顆粒球生長激素」用於再生腦神經細胞已有前例可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用來治療急性中風病人,另外也合併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治療陳舊性腦中風患者,兩者都在人體試驗中,他表示目前成效看來不錯。960809

治療老年失智症新曙光! 中研院發現緩解症狀新療法
更新日期:2007/08/09 19:58 記者: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經過動物實驗證明過去被廣泛運用在癌症治療的顆粒球生長激素,能夠在大腦裡分化成為新的腦神經細胞,緩解阿茲海默氏症的病情,目前這個實驗將與林口長庚醫院進行合作人體臨床試驗,預計最快2009年就會運用到臨床治療,為阿茲海默氏症病患帶來新希望。

生醫所特聘研究員李小媛指出,老年癡呆症是一種隨著年齡老化而記憶力逐漸衰退的症狀,目前知道是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導致的一種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但目前並沒有真正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多採用減輕症狀及延緩惡化的方式,減輕阿茲海默氏症益趨嚴重的程度。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研院分生所博士後研究員蔡坤哲表示,最近2年來,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團隊以老鼠做動物實驗,注射顆粒球生長激素,結果發現,顆粒球生長激素能夠讓帶有標記的造血幹細胞,自骨髓釋放到周邊血液中,在大腦的受損區域中分化成新的神經細胞,取代受傷死亡的神經細胞。

阿茲海默症又稱為老年失智症,根據過去統計,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在65 歲以上的老人約為2.4%,換言之,10 位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2 位是失智老人。研究也指出,老年失智症平均存活期約為7年。

由於阿茲海默症目前仍以治療症狀為主,因此,此項研究也開啟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病情症狀改善上的另一道曙光!

中研院研發 老人癡呆症新療法
更新日期:2007/08/09 19:54
即將出現新款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療法!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沈哲鯤研究團隊實驗發現,平日醫學用於治療心臟受損或化療的「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也能具有增生神經細胞的效果,改善記憶喪失的問題。

「阿茲海默氏症」又被稱為「老人痴呆症」,它是因「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疾病,通常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全球目前有1200萬名患者,台灣大約有7、8萬名,在治療上,通常利用藥劑使患者腦部的類澱粉蛋白失去毒性、移除堆積或避免過度產生,並提高倖存的神經細胞功能。

現在中研院院士沈哲鯤研究團隊則是藉由白老鼠實驗,發現注射顆粒球生長激素,不但能幫助骨髓幹細胞,從骨髓中釋放到周邊血液,並游移到腦中受損的類澱粉蛋白堆積處,還可以分化成神經細胞,取代原本被類澱粉蛋白毒死的神經細胞,使老鼠的記憶力恢復8成以上,進而達到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效果。

這項不用進行幹細胞移植就可達到療效的非侵犯性治療方法,中研院已經和長庚醫院合作,預計在兩、三個月後,對二、三十位病患進行臨床實驗,如果成效良好,將採取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沒有留言: